以文学之笔,为乡村留史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pj/

本文转自:铜仁日报

黔东作家晏子非的小说,好看。

从读者的角度来评价文学作品,一个主要的标准就是它能不能吸引读者一气儿读下去,且读完之后还能有无穷回味。晏子非的小说无疑是非常符合这个标准的,我在读完他的力作《海外来信》之后,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而这次品读《丈夫的微笑》,也是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然后又有了许多感想,希望能与同好们分享。

本文取材于当今农村生活,讲述了一个在落实各项富民政策法规的新时代背景下,两位农村女人之间为了面子而相互较劲最后啼笑皆非的故事:

第一回合,野猫坪村的寡妇宝嫂,因自家的红苕地被弟媳桂霞家的羊糟践而多次上门打招呼。但桂霞与丈夫王细娃均视若无睹,置之不理。

第二回合,宝嫂求告无果,借给苕地追肥之机,故意胀死了羊群中最值钱的那只波尔山羊。桂霞极具侮辱性地将死羊放在了宝嫂家的供桌上。

第三回合,宝嫂听从侄女婿陈松明的建议,将死羊拖到十字路口让过往群众评理。桂霞则倚仗王细娃与乡政府的热络关系,将宝嫂告到派出所。

第四回合,派出所调解纠纷,桂霞反咬一口,说宝嫂阻碍自己响应政府号召养羊。派出所以破坏发展畜牧业养殖政策为名,判宝嫂赔偿桂霞两千五百元。

第五回合,宝嫂认为自己有道理,不愿意赔偿,于是在陈松明的协助下,到县里找林业站肖站长与公安局副局长说情。

第六回合,派出所坚持要宝嫂赔偿。陈松明迫于王乡长压力也转向劝其赔偿。

第七回合,宝嫂之子王二顿将这件事捅到了网上,被停职协助调查。宝嫂救儿心切,卖掉劳苦功高的老黄牛筹集罚款。

第八回合,派出所干警强拉宝嫂在取证材料上摁手印。宝嫂感到申诉无望,颜面尽失,当场喝下农药。

第九回合,宝嫂在病床上得到桂霞夫妇无微不至的照顾,冰释前嫌。然而,王细娃却终因涉嫌破坏封山育林地而被林业派出所带走。

围绕着“赔”与“不赔”,纠缠于“争面子”与“放下面子”,作家晏子非将一个原本在农村司空见惯的民事纠纷,编排得跌宕起伏,摇曳生姿。

故事的主角宝嫂,勤劳善良。刚结婚不久,公婆就出了意外,年轻的小夫妻相濡以沫,相互扶持,长嫂当母长兄当父,含辛茹苦,把几个弟妹拉扯大。那时小叔子王细娃还是一两岁幼儿,为了尽心扶养这个幼小的弟弟,夫妻俩甚至推迟了自己当父母的时间。

怎料好不容易把弟妹拉扯大,又张罗他们成家立业,宝嫂的丈夫就不幸遇难了。自立自强的宝嫂一个人撑起了儿女的天空,送女儿出嫁,送儿子上大学。

宝嫂懂得人情世故,有礼有节。无论是去找侄女婿陈松明商量,还是去找林业站肖站长解决问题,她都带着礼物。桂霞家的羊吃了她的红苕叶,她先礼后兵,多次告诫无果,才作出了“毒羊”的下策。就是在派出所调解时处于下风的情况下,宝嫂也敢于坚持道理,捍卫自己的尊严。

当然,宝嫂也不是完人。她也有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的不计后果不计代价的举动,比如实在忍无可忍之后,一时起意,用土办法胀死了领头的山羊以示抗议。又如她也屈从于世俗的陋习,请客送礼拉关系,想要以上级压下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她还很爱面子,她要争的其实就是一口气,就是想通过这件事来压压桂霞的傲气。“原以为派出所的人来重新调解,她做些让步,大家脸面上都过得去”,但事态的发展却远远出乎了她的想象。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场妯娌纠纷,竟然使自己被扣上了破坏富民政策的帽子。宝嫂感受到了退路被堵死的恐惧。

她在不得已情形下将此事告诉儿子王二顿,却又得到了因其上网发布材料被停课协助调查的坏消息。护子心切的她决定放下面子忍痛卖牛筹集起赔偿款时,派出所却要将此事移交法庭。维权之路似乎漫漫无尽,损兵折将的宝嫂万念俱灰,在感到抗争无望之后为了尊严而喝药轻生。但当她终于在病床前看到桂霞服软时,心里的疙瘩顿时就解开了,似乎此前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而她差点为之失去生命的巨大代价,至此已变得举重若轻。

可以说,宝嫂这个人物形象非常鲜活,她集中了广大乡村妇女们从古而今勤劳善良自立自强的温婉共性,同时又有不畏权势敢于抗争的热辣个性,也有顾爱面子不计后果的急躁缺点。

而作家晏子非见什么说什么的非凡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宝嫂的相关心理活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小说开篇就十分引人入胜:“宝嫂想起那件事,周身就毛焦火辣的,烦躁!”宝嫂遇到了什么事?为什么想起来就毛焦火辣?特别是“毛焦火辣”一词也让人形象地感受到了故事中主要人物所承受的煎熬,作家却又别出心裁地再加上“烦躁”一词,以急促的语气与反复的强调,一下子就吊起了读者的胃口。

又如,讲到宝嫂面临的生活难题,儿子的买房首付款、平时的油盐酱醋、村寨间的人情世故、自己身上的出客衣服等,“这每一件事,就像张开的嘴,等着她拿钱去喂养。她一分分筹,一角角攒,希望把那一张张嘴填满,可又有些力不从心”。再如,描述宝嫂绝望的心情:“她坐在地上,仰起头来想求求冉所长,却见冉所长那高大的身躯像一座黑黑的大山,让她无法攀越。”医院回来,尽弃前嫌,与细娃夫妇和好,“她想,一家人和和睦睦多好呀!”甚至还为自己之前不让细娃的羊吃自家苕叶而感到些微的愧疚。

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这样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这样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作家若没有丰富的观察体验与情感积淀,单靠在书斋里寻章摘句浮想联翩,是永远也写不出来的。

作为宝嫂对立面人物来塑造的桂霞,不似一般农村妇女诚厚,而是巧言令色,强词夺理,尖酸刻薄,好胜压人。她打着响应发展畜牧业政策的旗号,放任自家的羊群破坏封山育林地,糟践庄稼地。宝嫂上门问错,她却大言不惭地说:“哎哟,不就是吃了你家的几张苕叶吗?有哪样了不得呀!”在派出所进行调解的时候,仗势欺人的桂霞更是先声夺人“气势汹汹地站起来说,我们是响应政府的号召发展畜牧业,如果不严肃处理,我们明天就把羊群赶去卖了,这样下去,谁还敢养呀?”以政策为遮护皮,将无理都说成了有理。

正是桂霞的蛮横耍赖点燃了这场妯娌纠纷的导火索,并将事态一步步推向爆炸边沿,也使他们夫妻俩的胡作非为最终受到了法律制裁。而桂霞不光牙尖嘴利,还粗鄙庸俗,比如她将死羊放在宝嫂家供桌上;她因为细娃揭了她的短而恼羞成怒大打出手。总之,桂霞的言谈举止处处都体现了要强占尖,狠棒打人,刁蛮势利的性格特点,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当然,作者以批判写实的态度,用一定的笔墨来描写桂霞这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不光是为了故事好看,也是为了以桂霞对政策的歪曲理解,以及对宝嫂前恭后倨的态度变化,来立体地展现传统的农村社会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人际关系的种种裂变。

但女人们的矛盾,最后还是要靠男人们来解决。这似乎是一种隐喻,又是一种现实。以小说的文题《丈夫的微笑》来看,宝嫂的丈夫已然离世,为什么还要以此为题?皆因在一个家庭中,男人总是充当“主心骨”的角色,“男主外,女主内”是农村延续了数千年的夫妻相守之道。丈夫去世,宝嫂不得不内外一肩挑起,外表上,她刚强勇毅,内心深处,却依然渴望能有人为她顶起一片天,因此,镜框里微笑和气的丈夫的面容,就成为了她遇事拿主意时的精神寄托与指引。

而宝嫂身边的一众男人,小叔子王细娃,儿子王二顿与同学杨秦峰,侄女婿陈松明,派出所冉所长与邓干警、白脸干警,林业站肖站长,以及着墨不多而又事关重要的公安局副局长、乡政府王乡长等人,于意料之外或意料之中,则以他们各自的行事方式,深刻影响了整个故事的情节推动与发展。

王细娃惧内,他对宝嫂养育之恩原本怀有的感激之情被妻子桂霞的悍妒洪水冲刷得一干二净。身为村主任,他全无秉公办事之心,不仅昧着良知侵吞了宝嫂应得的淹没款,还放任自家山羊啃吃宝嫂的红苕叶。在桂霞与宝嫂的正面冲突中,他妥协躲避的态度也助长了桂霞的嚣张气焰。而王细娃希望借自己与王乡长干亲家关系来压制事态发展的做法,更无异于往宝嫂的怒火上再添了一把干柴,使之熊熊燃烧而一发不可收拾。

王二顿是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他因同学杨秦峰在报社工作的缘故,十分了解媒体的舆论影响对政府的相关工作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因此,在母亲与桂霞的妯娌矛盾得不到公正合理的解决之时,他剑走偏锋,选择利用媒体舆论来倒逼问题的解决,把王细娃因养羊而毁损封山育林一事捅到网上,使得王细娃最终承担了应有的法律责任。虽然羊吃苕叶的问题因此而得到解决,但王细娃锒铛入狱的结果却也并非如善良的宝嫂所愿。

如果说王二顿与王细娃之间的过招是明线的话,那么王细娃与陈松明之间的较量就是暗线。王细娃是宝嫂的小叔子,陈松明是宝嫂的侄女婿,一个是村主任,一个是村支书,本来应该携手将村寨各项事务处理好,但两人却明和暗不和。相比较而言,陈松明更遵纪守法,但在宝嫂与桂霞交恶这件事情上,王细娃固然没有尽到村主任应尽的职责,陈松明的做法也不够称职。他不是直接去调停两家的矛盾,也不是通过组织程序向上级正确反映问题,而是寄希望于群众舆论和找领导“打招呼”的方式来帮助宝嫂解围。其结果是好心办坏事,更加激化了矛盾,使得宝嫂花钱花粮费尽周折,闹心的事情却始终没得到合理的解决。

派出所冉所长、邓干警、白脸干警与公安局副局长、林业站肖站长等人,处理民事纠纷看人下菜,对待工作消极懒政。尤其派出所一众警员对这件事的看法与处理,方法简单态度粗暴,也是促成宝嫂与桂霞矛盾激化的一大助因。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王乡长,虽着笔不多,其与地方势力同流合污,只顾政绩面子,不顾百姓民生的庸官形象,却已然栩栩如生,尤其体现了作家晏子非细致入微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生动洗练的人物塑造能力。

当代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多着眼于农民与城市,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似乎与农村有关的阅读市场,就只蕴藏在农民进城打工与失去土地这两座富矿之中。诚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单调,乏味,远不及城市生活流光溢彩,丰富多变。然而,农村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念在时代冲击中的种种嬗变,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关于人性思索,伦理探讨,乃至社会进程,历史构建等话题,更有着深远的意义与广阔的思考空间。熟悉农民,熟谙农村的伦理关系,了解农村的政治生态,理解农民的痛苦和他们真正的欲望的作家晏子非,正是着眼于此,以作品《丈夫的微笑》,对农村社会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探讨。

他把普通人的内心活动与各自的精神面貌放到时代背景下来展示,从他们的喜怒哀乐中去探索人性在顺与逆中所呈现的普遍性。自私、好面子,原本就是乡村伦理的重要内容,在时代的发展中,理性算计的渗透使得这一部分顺势上扬,践踏了人情的古朴厚道,一步步破坏着长幼有序的传统平静的乡村人际关系。就如王细娃夫妇,算计宝嫂土地的淹没款,算计利用山林与庄稼的便利无本养羊,在利益的诱惑下六亲不认。王细娃夫妇的所作所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民在追求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受到了人情日渐淡薄,以及实用主义过度张扬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是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潮流和物质诱惑,一方面是传统价值的捍卫与坚守,利益的驱动,价值的失落,给农民带来了空前的精神危机。而一些乡镇干部的懒政与不作为,则在无形中助推了危机的发展。成长于基层的作家晏子非,不“隔”也不“回避”,而是直面农村政治经济生态中的种种问题与矛盾,像张择端的写实风俗画,将农村社会中的世态人情一一展现给读者,是非曲直,由你去判。

因此,这篇《丈夫的微笑》,与其说是小说,毋宁说是历史的小说化。因为故事中的所有人物,几乎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而故事的所有情节,也几乎是生活细节的再现。他以鲜活有致的乡村语言来描写独具特色的农村环境,刻画人与人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展现时代热风烙在人们心灵上的印记,捕捉利益面前人们不同的反应,思考资本对个人精神上的腐蚀……塑造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农民群像,反映了新时期农民的命运、理想和追求,揭示了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乡村的发展动向和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凸显了农村社会发展历程中的某些本质。既赞赏以宝嫂为代表的广大农民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和艰苦创业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也暴露了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与局限认知。

由此也揭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主题:在现代文明的强力冲击下,延续数千年的乡村伦理内部已经发生蜕变,传统的礼制规范正逐渐被实用理性所击败,因为农民思想意识的提升,关系着中华民族复兴脚步的快慢与稳健,因此,如何有效构建农村新型和谐伦理氛围,使之顺应社会进步与发展,理应引起人们更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23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