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来,到乡村去中国农村青年的创业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你见过滩羊吗?”“枸杞老农枸杞地里技术争论”“黄花菜采摘开始啦”……打开李奇的快手账号,浓浓的乡土风扑面而来。
李奇曾是都市白领,但现在,他选择回到家乡宁夏农村创业。身为农民的儿子,李奇懂得父辈的辛苦和无奈——劳作一年到收获季节却难以卖个好价钱。他一直想改变这种现状,互联网让他看到了希望。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农村青年纷纷涌向城市务工,拉开了农村青年创业“1.0”的大幕。而到了世纪交替之际,一批农家子弟凭借进城打工增长的本领、获得的资金,返乡开启了创业“2.0”,主要以开办劳动密集型工厂、发展传统种养殖业、创办农家乐为主。
如今,奋斗在信息时代大潮中的农村弄潮儿把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和电商平台紧密结合,利用网络直播、体验式旅游等新形式书写着他们“3.0”版的创业故事。
年,时年29岁的李奇开启了创业之旅,他搭建电商平台,并尝试使用社群营销,打造自有品牌,最大限度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李奇备战“双11”。受访者供图
当短视频火起来后,李奇开通了快手账号,把镜头聚焦田间地头,枸杞地、葡萄园、羊圈、挖土豆现场都成了他的“直播间”,希望把宁夏及西北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带给全国的消费者。“我要让消费者切切实实看到农产品的种植全链条,从而信任我们的品质,最终下单购买。”李奇说。
有时候,李奇会穿上自己的“超人”服装进行直播,既是增加吸引力,也是内心的一种表达——“我希望自己更有力量,能把手中的事情做得更好”。他还开设了一个快手账号介绍宁夏的山水人文,让消费者更加了解他的家乡,进而购买用黄河水种植出来的农产品。
李奇穿超人服装在田里直播。受访者供图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3.09亿。电商直播作为热点产品营销方式,成为各地助农增收的重要手段。
年,家住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的牛旭霞结束了“北漂”生涯,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带货”主播。
“黑龙江的土地肥沃,种出的甜糯玉米口感好,很多粉丝都喜欢。”牛旭霞说,她曾将直播现场搬到田间地头和玉米加工厂,连续两天,每天直播8小时,让粉丝看到玉米从收获到加工的全流程。
牛旭霞在直播“带货”。新华社记者孙晓宇摄
牛旭霞刚开始直播时,只有几个观众。靠着每天“雷打不动”的5小时直播,如今她已收获近24万粉丝,单场直播有超过一万人观看,每场直播平均可带货约单。
“家乡建起电子商务发展服务中心,创业氛围很浓厚,还有导师团队为我们指导。”牛旭霞说,在双鸭山电子商务中心的扶持下,不仅自己的直播事业“风生水起”,还带出10余名学员,下岗工人和家庭妇女有了新的收入渠道。
依靠互联网平台助力,一些传统手艺也重绽光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在四川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的入口,一家竹编小店外摆放着两只形态各异的竹编熊猫,引人注目。这时,店主肖瑶会上前为游客介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的历史与特色,邀请游客走进店里,体验竹编制作。
道明镇是“中国民间艺术(竹编)之乡”,有着多年种竹用竹的历史。作为土生土长的道明人,肖瑶对竹编再熟悉不过。年,为了照顾母亲,这位“90后”从重庆返乡,经营起这家竹编小店。
肖瑶在指导游客制作竹编。新华社记者杨迪摄
回家后,肖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相机,精心制作产品图册,并开设了抖音账号。平时,她会把竹编产品图集、竹编教程和工作室的日常制作成视频发到抖音上,让更多网友认识、了解道明竹编。尽管现在粉丝还不算多,但肖瑶一直在坚持更新,热度不断增加。
作为“90后”,肖瑶不断去揣摩年轻群体的审美和需求,开始制作发簪、首饰一类的新产品,开拓竹编体验、竹编研学等新业态。
返乡的这一年多里,肖瑶评上了崇州市的非遗传承人,获得了成都市“百万职工技能大赛”的单项第一。她说,今后还要不断创新,将竹编介绍给更多人,同时也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中来。
“回来之前我很纠结。但现在,我感受到的更多是做竹编的快乐。”肖瑶说。(徐欣涛、杨迪、艾福梅、刘赫垚、孙晓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