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国漆女工匠传承非遗富乡村
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产业缺乏,这是地处鄂渝陕三省交界秦巴山区的竹溪县给人们的固有印象。
如今,这里已入选“中国候鸟旅居县城”“中国最美县域榜单”,更被称作中国的“魔芋之乡”“生漆之乡”“黄连之乡”“蒸盆之乡”……
谈起这些变化,就不得不提到“能人”“工匠”的默默耕耘和创新赋能。
今天,笔者带领大家走近竹溪深山里的奇女子——张晓莲。
张晓莲,党员,年出生于竹溪县泉溪镇双桥铺村二组,现为竹溪“金漆世家”漆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泉溪镇石板河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竹溪县益群魔芋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多年来,张晓莲先后获得“全国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湖北省就业创业优秀个人”“十堰市农业特色产业领军人才”“十堰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今年1、2月,张晓莲又荣膺“全国乡村工匠”和“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荣誉称号。
祖艺传承,充满“漆”待
谈起金漆,很多人比较陌生。
其实,金漆只是生漆(天然漆)的一种称谓。在竹溪,生漆俗称“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是从膝树上采割的乳白色胶状液体,一旦接触空气后转为褐色,数小时后表面凝固硬化而生成漆皮,是我国特产的优质天然涂料。
生漆作为我国一种特产,在世界上素有“涂料之王”美誉,我们的祖先在栽培、收割、使用生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据文字记载,先秦时代就已发展种植漆树与用漆技术。《诗经鄘风》中载有:“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曰,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桐、梓、漆”。可见先秦时代,漆树就已是我国常见的栽培经济树种。
作为国漆,大漆工艺是延绵数千年的民族传统技艺,国家级非遗中与“大漆髹饰”相关的项目有19项。
“漆器”曾是贵族的象征,中华民族的瑰宝。与丝绸、景泰蓝、陶瓷并称中国“四大手工艺品”。
漆树在竹溪栽培历史悠久,早在殷商时期竹溪漆树已被先民利用。据《本草纲目》记载:“漆树人多种之,……以金州者为佳。故世称金漆”。当时金漆主产地即今陕西和湖北竹溪一带。
民国初期,日本斋藤株式会社派员来该县采购生漆,直运上海,转销日本。
就在这个时期,张晓莲的曾祖父张立武(人送外号“张虎成”)是竹溪县最大的生漆经营商。割漆手艺出神入化,无人能及,常年带领割漆匠人行走深山,遇到出漆率高的漆树品种,就采集种子带回山下繁殖。建成了以泉溪、丰溪、桃源、向坝为核心的带状采割区,年产漆量占全县总产量54.4%。
当年“张虎成”年收割生漆担,约十万斤。由政府组织护卫队用马车运往郧县的木瓜沟,再转木船由汉江运往老河口,转运至汉口销售。
“张家成为一方大土豪、大地主。”张晓莲的父亲张昌喜亲眼目睹了当年生漆产业的盛况。他介绍,“解放时期,张家也成为‘打土豪分田地’的打击对象。”
张昌喜回忆:年至年间,竹溪县泉溪、天宝、丰溪、桃源、向坝等乡镇的每一个生产大队都有供销合作社,每个供销社都收购生漆。
以泉溪镇石安大队(现双桥铺一带)为例:年间泉溪镇石安大队多人口,其中有四百个漆匠,当时一个满劳力在生产队干一天活是12公分,给生产队割漆一斤是21公分。
一个漆匠,在三伏天肯流漆的季节,一天有割到13斤漆的记录,普通漆匠一天也能够割六七斤漆,折算成公分,割一天漆就顶在生产队劳动12天。
当时基本每家的青壮劳动力都上山割漆,有的一家去兄弟或父子几个,漫山遍野都是漆匠吆号子唱山歌的声音。
当年,竹溪县出口生漆达到63吨,被列为全国出口生漆基地县,享誉“优质漆先进县”和“中国生漆之乡”。
经济杠杆,让竹溪人民积极参与到生漆产业发展中,争相传唱“黄柏溪通石板河,老朳开尽大营坡,行行直到鸡心岭,一路人家漆树多。”
年至年间竹溪县营造了16万亩漆林,生漆将竹溪打造成了一张通往世界的名片,成为竹溪人民引以为傲的地方特色产业。
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化学涂料广泛代替了生漆,加上竹溪县在生漆出口中对市场品质监控不严,出现了严重的掺假现象,导致东南亚国家大量退货,从此竹溪生漆出口贸易终止。
一夜之间,一个让竹溪人依托了两个世纪的传统产业衰落了,各地来竹溪收购生漆的客商全部撤出。没有人收购,迫使大批漆匠改行另谋生路。
14岁开始学习割漆的张昌喜,在年至年间由于漆树资源匮乏,市场销路不畅,割漆技艺既苦又累,几乎没有从事割漆。
“金漆世家”,“漆”望所归
从小耳濡目染,张昌喜对生漆有着特别的“漆”望。
生漆具有地方特点,竹溪特殊的土壤与气候条件造就了生漆的独特品质,是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
漆树经济价值高产业链长,生漆基地建设可带动多项产业齐头并进,漆树的主要产品有:生漆、木材、漆蜡、漆仁油,其干漆和漆树的叶花果均可入药或制作农用生物药剂。
竹溪生漆产业经过上百年的传承,具有醇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色彩,竹溪人民对生漆有深厚的感情基础与生产经验,是有灵魂有信仰可传承的产业。
年,年过半百的张昌喜看着山沟地里的撂荒地越来越多,就琢磨着开始种漆树。繁育出“大红袍”“高八尺”等当地优良漆树品种,一种8年,播下千余亩基地。
“每公斤能卖到元,日本、韩国等客商还是喜欢传统生漆,我这漆林,随便割割,每年也有个十几万元的收入。”张昌喜盘算着,要把女儿留在身边,好有个照应。
年经不住父亲的游说,张晓莲放弃广东深圳的都市生活,跟着父亲操“漆”事。
张晓莲很快学会生漆的繁殖、采割、制作,还带领发展了4家生漆产业发展合作社,种植面积过万亩,带动20户贫困户就业。
让张昌喜没想到的是,张晓莲注册了“金漆世家”商标,让先辈打造的品牌得以延续。
现年七十三岁的张昌喜,如今上下漆树,仍能健步如飞。
年张昌喜被泉溪镇政府拟定为漆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昌喜乐呵呵地说。“我被变成了‘金漆世家’的第三代传人。”
弘扬创新,“漆”链富民
“年采割了斤生漆,至今还有10多斤待出售。”由于当年造假的深远影响导致竹溪人对生漆品质极度不信任,销售渠道仅做为擦寿材的涂料,也要靠熟人圈口碑相传才敢购买。
竹溪县有着良好的生漆产业资源,但仅靠卖资源不行。“要在弘扬国漆文化,漆艺展示的基础上,拉长产业链,提高漆产品的附加值。”张晓莲介绍。
漆树种植中,她大胆探索,推行了漆树套种魔芋仿原生态栽培方法,该栽培模式既满足了魔芋生长需求,又充分利用了土地和空间。同时由于仿野生的生长环境及生漆林特殊的抗菌性,使魔芋软腐病得到有效控制。
年,为丰富产业链条,合作社又新发展了波尔山羊、郧巴黄牛,以委托饲养的形式,吸纳农民入社。用牛羊粪施肥,漆树长得更好了;漆树套种魔芋,解决了魔芋的软腐病,魔芋也增产了;魔芋边角料又可作为牛羊的粗饲料。最终,形成了牛羊养殖、漆树种植、魔芋种植良性互补的产业闭环。
合作社还将漆树的相关产业纳入产业链中。除了出售天然生漆外,合作社还生产擦漆家具、擦漆工艺品等。由于擦漆技艺简单,经过简单教授便可操作,村里的留守老人、妇女也加入到生产行列中来。张晓莲承诺,他们可以在家里制作,由合作社统一收购。
年,竹溪县政府在竹溪生漆博物馆为张晓莲开办了工作室,主要展示擦漆工艺品。合作社还和湖北人文漆道公司及十堰职业技术学院达成意向协议,建设擦漆家具、擦漆工艺品销售平台,同时依托工作室开展漆艺传承艺人培训。
“用生漆涂制的草碗耐磨耐用,保温隔热,还能防腐,夏天盛米饭,几天都不坏。”3月5日,张晓莲向记者展示一只别致的草碗。她说,涂了生漆的家具、日常用品,环保无害,每年为她的漆器工坊带来数十万元的利润。
为发扬“国漆”文化,张晓莲于年在泉溪镇石板河村创建漆器工坊,从事榫卯漆器家具定制、漆胎制作及漆艺工匠培训;开设“漆艺工作室”,创新生漆采割及漆艺髹饰技法,先后获得11项技术专利。每年培训30余名漆艺传承人,带动42户农户参与生漆产业发展,户均年增收0元以上,成为带动乡土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
把周边群众带动起来,联合把产业做起来,才是张晓莲一直坚守的奋斗目标。
目前,竹溪县共有生漆产业发展企业、合作社50余家,15个乡镇都把发展生漆产业写入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该县还建有全国第一个以生漆为主题的博物馆——竹溪县生漆博物馆,总面积平方米。同时,以竹溪生漆博物馆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建设集研发、孵化、展示、创意、文化交流于一体的产学研示范基地、中国漆文化创意产业园、漆艺村,力争成为竹溪发展生漆产业的试验田和发动机。
竹溪现有生漆种植基地30万亩,8年后将进入盛产期。
漆器工坊是打破竹溪生漆仅靠出售原材料的壁垒,后续漆树、漆籽的利用是提高产业附加值的必要途径。
大木漆科普示范基地建成为漆器工坊建设提供了原料保障,金漆世家几代人的传承奠定了漆器工坊建设的技术基础,竹溪生漆博物馆开馆为竹溪生漆产业发展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口。
进入新时代,竹溪县将生漆产业作为三产融合的“首位产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全力打造“中国漆都”。
春光抚照,万物滋荣。“竹溪县的生漆发展前景很大,延长生漆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乡村漆艺传承平台,使竹溪生漆产业再度兴旺。”张晓莲说得很坚定。
“漆好清如油,照见美人头;摇动琥珀色,挑起见如勾”。竹溪大漆如诗的品质,必将走出诗般精彩。
(湖北日报通讯员郭军)
湖北日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