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永脱贫户成了新闻人物商丘网

高树永

高树永向记者讲述自己的故事

9月8日,秋高气爽。记者一行两人驱车来到柘城县慈圣镇肖庄村采访。

我们的采访从驻村第一书记翟滨的热情接待和介绍开始。据其介绍,该村脱贫户高树永是一个50多岁的汉子,他脱贫后,曾接受了柘城电视台的采访,成为脱贫致富的典型。

翟滨是商丘师范学院的一名正处级干部,他与同事孔祥伟、邵永杰一起在肖庄村驻村,开展帮扶工作。说起曾经的贫困户高树永,他们3个人都能说上个一二三来。

“老高这个人很有骨气,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靠着自己的双手,硬是用勤劳和汗水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三人一边带领记者往脱贫户家里走,一边向记者介绍。

来到高树永家时,高树永正在羊圈里忙活,记者突然来访,他也不回避。“现在羊圈里有20多头波尔山羊,这些都是我的宝贝。”高树永对记者说。

今年57岁的高树永是个老实巴交的汉子,看上去憨厚而诚实。他夫妻俩育有两女一男3个孩子,如今3个孩子都已成家。记者采访时,他的妻子赵传芹在一边抱着孙子与记者搭讪。“这是俺孙子,1岁多了。”说着,小孙子跑到高树永的怀里。

年,高树永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病情严重时,他的视力都受到了影响。因为不能出力劳动,加之3个孩子分家后也“掏空”了这个家,高树永两口子的生活一度陷入贫困。虽然家里种了10多亩田地,但是用高树永的话说,那是“种一葫芦打两瓢”,生活一直过得紧紧巴巴。当年,高树永被村里识别为建档立卡贫苦户。

贫困户治疗疾病的报销幅度很大,个人几乎不用花钱,医院治疗糖尿病。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治疗,他的病情大有好转。

疾病好转了,高树永身上也有劲了,他开始琢磨发展养猪业增收,尽快致富。开始时,他先是买上几头猪崽试养。虽然他没有养殖技术,但有付出就有回报,年年底,高树永靠养猪赚了1万多块钱,他脱贫了。

脱贫不是目的,还得想法致富奔小康。不久,村里的帮扶队队员找到高树永,问他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还告诉他可以申请小额贷款,国家贴息。半辈子没有贷过款的高树永在驻村工作队的鼓励下,贷款2万块钱,扩大养猪规模,当年,他养猪存栏就有10多头。

高树永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在养殖上他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很快掌握了养殖技术。养殖技术没问题了,第二年,高树永再次申请小额贷款5万元发展养羊业。年,他再次贷款5万元,把养羊业进一步做大。如今,高树永的羊圈里是满满的波尔山羊。

“这些贷款我早就还完了,年初贷款,年底有钱了就能还上。如今国家的政策好了,咱使用贷款不需要个人付利息,国家贴息,这样的好政策,不努力奋斗都感到有点对不起党的领导。”高树永说。

说起党的好政策,高树永滔滔不绝。“我这辈子都得感谢党,党的政策对咱贫困户是真好!养猪养羊都有补贴,种地也有种地的补贴,现在我这样发展家庭养殖业,不致富都不中!”他自豪地说。

“今年,仅养殖业一项,老高就享受国家补贴款多块钱,还有种地补贴,现在老高的日子好过得很呀!”翟滨在一边插话说。

“哎呦,我感谢党的同时,还得感谢党给俺派过来这么好的扶贫干部!”高树永指着帮扶干部翟滨、孔祥伟和邵永杰说,“这就是党给俺派来的好干部,每到我有困难的时候,他们就像及时雨一样来到我家帮助我。一场大雨过后,他们就来家里问我猪群、羊群受灾了没有,地里的庄稼淹了没有,需要排水不需要……有这样的好干部,俺们心里舒坦呀!”

说着,高树永带领记者来到他的羊圈里。他抱起一只羊,得意地对记者说:“看看,我这山羊肥不肥?柘城电视台的记者将摄像机镜头对准我的时候,我也抱着一只羊。”

据了解,高树永脱贫致富成了典型,柘城电视台的记者曾3次前来采访报道他的先进事迹。“当时我的一个老师在电视里看到我了,说我养的羊真肥,肯定技术好。”高树永很得意。

“老高都成新闻人物了。”采访结束时,翟滨说。

“现在的生活真是好多了,心情也好多了。以前手里不宽裕,看见啥都不敢买,现在俺两口子一年收入五六万,想吃啥买啥,鸡鸭鱼肉不断。以前,孩子都喝不起奶粉,如今,俺家的小羊羔都喝高级奶粉呢!”赵传芹一边给记者介绍,一边笑着。

帮扶感言

帮扶人:

商丘师范学院驻柘城县慈圣镇肖庄村第一书记翟滨

落实扶贫政策是基础。扶贫政策落实得细不细、到位不到位,直接关乎贫困群体的生活改善和脱贫工作的成效。了解到高树永有发展养殖业的意愿,我们积极对接扶贫政策,邀请专家指导,解决技术难题。年实施到户增收养羊项目,他当年实现了脱贫。自年开始,我们连续3年为他累计申请了12万元的金融扶贫贴息贷款,使其逐步扩大养殖规模。截至目前,他存栏波尔山羊只、生猪25头,年收入逐年提高,成为脱贫致富的典型,多次被各级媒体采访报道。

激发内生动力是关键。我们充分发挥商丘师范学院省级文明标兵单位的优势,将学校文明创建的好经验、好做法运用于帮扶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之中,着力解决贫困的深层次问题,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并行。我们经常与贫困户谈心交流,为贫困户找穷根、找办法、送志气、送信心,村民思想观念逐步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我们还进行先进文化、实用技术、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素质,补齐“精神短板”。

我们在工作过程中挥洒了汗水,可以说痛并快乐着。当看到村容村貌、户容户貌、群众精神面貌、产业发展与布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时,我们感到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25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