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笔势篇识势2

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黄简讲书法(笔势篇)——识势2上次分析《阴符经》几个字的笔势,看笔势就是看大圈。今天就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真书部分,拿几个字做笔势分析。主要是希望各位慢慢熟练怎样看笔势。第一个字,天,这个字比较简单,先是两横一个奋笔势,然后撇捺是交争势。或说这个字是一使一转。我说一个使,指一次运笔,一个笔势。如这个是一个使,它是竖笔势,一开。这也是一个使,不是两个使,它是竖笔势两开。这还是一个使,它是竖笔势四开。使是指直线牵连,所以这三根线都属于使,一次写完就是一个使,开数有不同。使转的转也是这样。这是一个转,顺时针转了一圈。这是一个转,顺时针转了两圈半。这还是一个转,滚动来回两次。第二个地字。左边是挑土势,土字形、工字形、士字形都是挑土势。挑土势有些人写横竖横,那就是奋笔势抬笔,有些人写竖横横,这就是竖笔势抬笔。挑土势是后人补充的一个専称,它不管你的笔顺,只管字形,这样讲起来比较方便。接下来这一个笔势,从笔画来说是横竖竖。这是用拨镫法写出来的十字,拨镫法是四个动作,推拖捻拽,简单地说就是画十字。也字最后一个笔势,虿毒势。最后那一趯是智永式的,踆锋也是画十字,拉出一段短直线后,才开始趯出。第三个字,玄。第一个笔势,看起来智永写了一个合点加一横。这是什么笔势呢?在篆书中,玄字上面是一小竖,许多隶书作品中还保持这个竖笔,但竖横写起来到底不大方便,草书中很多改为横笔了,看起来上面就是一个二字。你仔细看这上面第一个横笔,其实是仰势。真书中往往改用一侧点,但和下面的横合在一起还是二字形。类似的情况很多,如高字,篆隶中也是一小竖,草书中可以写为横,其实是取仰势,行书、真书就用覆势,很可能是永字八法只有侧势,所以我们看起来好像一个侧点。再举个例子,兰亭的亭字,情况一样,篆隶头上是一小竖,草书、行书改为侧势,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亭字第一笔,应该是合点。所以仔细分析二字形,还有几种不同写法。我们知道,横笔包括三个走势,横仰覆,所以横横、仰横和覆横,都可以归入奋笔势。如果上面用了九号位的侧点,那是波的缩短,侧点加上下面一横,可以归入鸟雏势。但鸟雏势是必须把鸟头、鸟脖子和鸟身都写成实笔的,如果鸟脖子是虚笔,通常都归入二字形的奋笔势,在草书中尤其如此。如这几个字的起手第一个笔势,鸟脖子隐藏了,所以都当作二字形的奋笔势,上面的点就是覆势。顺便提一下,智永写一点一横这个笔势,往往是先写一个合点,也就是调锋以后再写下一横,这是学《兰亭》王羲之的写法。好,回到玄字,下面很清楚,是一个蟠龙势。第四个字,黄,这个字我太熟悉了。一上来第一个笔势就是横爻势,很多人说到黄字,往往就说草头黄。第二个笔势应该是这样的,材料是什么?横竖横竖。运动方式是什么?抬笔移位。所以这是一个奋笔势。13课中我给大家讲过这个合字,合字上面是交争势,下面就是一个奋笔势。这是两开半,黄字那个是两开。在草书中,黄字中间往往用曲钩势,这是一折一转。真书中为了笔画清楚,每笔都分开,而且用了很多明节点,曲钩势就成了奋笔势了。黄字第三个笔势,土字形,究竟是先写横笔还是先写中间那一竖呢?应该是中间一竖,竖横横,属于竖笔势。第四个笔势是相对两点,羊角点。下面是宇宙的宇,这个字分笔势比较简单。第一笔宝盖头,就是宀头势。第二个笔势两横,奋笔势。第三个笔势是玉钩势。这里要说一下,玉钩势是一裹加钩趯,反引势是一撇加钩趯。这两个笔势有时候形状很相近,关键是判断一裹还是一撇。上次讲到《阴符经》的贼字,《阴符经》中有两个贼,右旁为戎(注意《说文解字》解释不同,这里就不详说了)。戎字其中的十字一竖往往写为撇,右边这个用撇非常明显,左边这一个判定为撇上加趯,那就属于反引势,如果你判定这是裹上加趯,就是玉钩势。好像柳公权写的成字,左边这一笔如果你判定为撇上加趯,那就是反引势。宇宙的宙,这个字也容易。第一势宀头势,跟宇字一样。第二势钩裹化势,因为最后有一个很明显的趯。你看这两个笔势,左边这个是竖横竖,所以是竖笔势。右边这个是竖横竖再加一趯,所以是钩裹化势。两个形状很相近,就是材料不同,钩裹化势多一趯。第三个笔势,竖笔势,土字形,刚才讲过了。好,接下来是洪字。三个点分开,这是散水势。中间那一点就是顾左顾右势,扭动笔芯,这样三点都不相同,临帖时要注意这些变化的手法。第二个笔势,横爻势。第三个笔势,一横下面一个八字。上次讲过,这是鸡头势,是草书下字化出来的。第八个字例,洪荒的荒字。第一个笔势又是横爻势,有关横爻势我等下还有解释。第二个笔势,这次比较明显了,是一个奋笔势。上面一笔虽然角度侧了一点,但很直,不是侧点,没有鸟头鸟身鸟脖子,所以不是鸟雏势。第三个笔势,竖笔势,材料是一竖一横,方法是抬笔移位。这个笔势还是和上面奋笔势分成两个笔势好,合在一起太复杂,从作者意图判断,他是分开写的。最后这个笔势,看起来好像是竖笔势三开,但注意它不是折,明显用了弧线。材料是两根裹,一根横戈,方向相背,所以是衮笔势。二,解释一下十字势和拨镫法。有些同学提出:十字可以用奋笔势抬笔移位一次写出来,那只要有奋笔势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设立一个十字势?以王羲之这个十字为例,写了一横以后,确实是翻手腕抬笔写一竖,相当简单。但抬笔移位不是拨镫法,拨镫法有四个字,推拖捻拽,也就是有四个动作。这是林蕴《拨镫序》明确记载的,卢肇说东西上下,写出来也是十字形。但顺向两圈和反向一圈是不同的,反向一圈不是拨镫法。刚才智永写的这个地字第二个笔势,横竖竖,只能用拨镫十字法来解释大圈,用奋笔势就讲不通。所以要在奋笔势外另设一个十字势,就是这个道理。拨镫十字势,草书中有时可以表示闻字,有时可以表示中字,这不是奋笔势可以做到的。拨镫法也可以用于小圈,其实都是画十字。三,解释一下横爻势和十字势的关系。我在23课中介绍八个草字头的写法,第一种,先反十字,后正十字,左右相反,这是横爻势。这里编号我都照23课中的,没改。第二种,横爻化势,竖横竖,两个十字势,横笔打通。第三种,两个正十字,横竖横竖两次。第四种,用两个反十字,竖横竖横,如米芾写的叶字。横爻势就是这四种。当时的第六种,先写横,然后竖竖。我是用奋笔势两开抬笔解释,有同学想不通,他们希望这一种直接归入横爻势中,看见一横两竖就是草字头横爻势,不是简单些吗?问题是还有一横三竖,那怎么办?你看这个王羲之写的无字,上面就是一横三竖笔。索靖写的章草无字,上面是一横四个竖。一横一竖,一横两竖,一横三竖,一横四竖,这是一个系列,都是奋笔势抬笔移位的结果,方法完全相同,我把它看作是十字势的扩展。中文里有这四个字,十,廿(nian4),卅(sa4),卌(xi4),分别表示10,20,30和40。如果把第二个拿出来称之为横爻势,这个系列就破坏了。同样道理,先竖后横的反十字,一竖一横,一竖两横,一竖三横,也有一个系列。这个系列我归之为竖笔势抬笔,只是开数不同。谢谢各位。本节要点:·智永《千字文》八个字的笔势。·十字势和拨镫法。·十字势和横爻势。复习思考:·智永《千字文》中的隐字,它用了几个笔势?这样取势有什么好处?·左边贝字,框架是竖笔势,然后是三横奋笔势加斗鹑势,还是两横奋笔势加鸡头势?你赞成哪一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891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