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超级缺水,他们都是收集新鲜的血作
参观马赛村落,最终抵达塞伦盖蒂国家公园。
一路美景环绕
路上时不时会有路过的马赛小朋友讨糖吃
开到一半,向导Jephet下车,指着路旁边一个不到半人高的荆棘植物,告诉我们这叫“whistletree”,也叫“whistlingthornacaciatree”,中文叫哨刺金合欢树,之所以叫哨刺,就是因为这种灌木的果实中间有两个小孔孔,每当风吹过,树就会发出口哨声响。据说,这种树和蚂蚁是共生体,蚂蚁保护树叶免遭长颈鹿、羚羊啃噬,金合欢会分泌一种蚂蚁喜欢的甜液,帮它们度过旱季。向导特意帮我们摘了一个果实,看起来像个小ET一样,据说打开之后会发现小蚂蚁的窝,不过我们没发现蚂蚁的踪迹。
当开到山顶时,有一个火山口的瞭望台,可以从山顶上俯视整个火山口内的景象,在游猎的最后一天,我们便会下到这个火山口,探寻东非动物的“伊甸园”。
恩戈罗恩戈罗全称叫:NgorongoroConservationArea.
而塞伦盖蒂的全称叫:SerengetiNationalPark,那么conservationArea自然保护区和nationalpark国家公园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呢?
答案就在图片里。
多年以前,塞伦盖蒂和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是没有界限的,它们是一个整体,而马赛部落的族人,就生活在塞伦盖蒂草原上。但是,马赛人有放牧的传统,他们赖以生存的就是他们的牛羊,而牛羊吃草,野生的角马、斑马、羚羊,也吃草,这就会出现人类生产生活行为和野生动物互相干扰的情况。后来,政府为了加大力度地保护好塞伦盖蒂内的野生动物,不让他们被人为影响,同时,也伴随着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的开发和保护,当地政府便将塞伦盖蒂和恩戈罗恩戈罗划分成了两个区域,将马赛人全部迁移到了恩戈罗恩戈罗保护区。从此,塞伦盖蒂恢复了原生态的野生环境,不再有游牧民族生活。而恩戈罗恩戈罗保护区成为了马赛人的新家园。因此,ConservationArea就意味着,这里有马赛人和野生动物共同居住和生活;而NationalPark,是没有人类任何生产行为(没有游牧、没有种植、没有工业)的纯野生自然环境。另外小啰嗦一句,如果纵观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旅游地图,会经常看到有GameReserve的标识、那就意味着在这样的区域内,是允许持有相关执照的合法猎手进行狩猎行为的,当然,执照审核非常严格,而且每一种动物都需要对应的一种许可。
参观马赛人村落,每个人的费用是15美元,这些费用会统一用于该部族内的人员生活。像我们参观的这个部落,内部有人,是一个绝对意义的大家庭。
马赛人的村落,是在平地上建立的环形集群村落,最外面一圈是马赛男性用各类的荆棘搭成的防御网,保护村落安全。进入村落内,最里面还有一个圈,是马赛人集会、庆典、牲畜夜晚休息的地方。围绕着内部的核心圈,环绕的是一个一个用树枝、牛粪搭成的小房子,而这些房子,全部是马赛女人建成,马赛男人是不插手建筑房子的。这就是马赛人的家了。
马赛人并不狩猎,而是依靠放牧为生。他们的牲口主要是三种,牛、山羊、绵羊。由于是一夫多妻制,牲口的多少直接意味着马赛男人的经济实力,有越多的牲口就意味着这个马赛男人可以娶更多的妻子养更多的孩子。传统的马赛人,男性负责放牧,女性负责修建房子、制作手工品,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模式。由于缺水,马赛人习惯饮牛血、羊血为生,很少喝水。他们不会杀掉牲口,只是在牲口静脉处开个口,在保证牲口健康的情况下,收集新鲜的血作为他们的解渴佳品。
马赛人有自己的幼儿园,在这里,孩子们会学习斯瓦西里语、英语,和简单的算术,待到五六岁的时候,马赛人就要送孩子们去外面正规的学校上学了。由于现代生活的冲击,传统马赛人的生活方式已难以维持他们现有的生活,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马赛人逐渐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另一方面,传统马赛人持续接受着政府补助和旅游红利,以此来改善马赛部族的生活。马赛部落就先介绍到这,最后建议大家,如果出游时箱子里有空间,可以带些铅笔、本子,给到马赛部落的小朋友,相比糖来说,这些文具才是真正他们需要,也是能帮到他们未来的物品。
旅途继续,在经过Ndutu草原时,大量的角马、斑马、羚羊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虽然一提到动物大迁徙,大家第一个想法是塞伦盖蒂或者马赛马拉,但其实动物大迁徙的真正起点,是在Ndutu平原上。这里,是角马(Wildebeest/Gnu)真正的家。每年二月、三月,角马会迁徙回Ndutu,在这片草原上,迎来新生命的降生。
我们恰逢看到刚刚出生的小角马,据向导介绍,小角马可能刚刚出生几个小时,还很瘦弱。角马妈妈看到我们的车,警惕地看向我们,在确认我们对她的孩子没有危险后,角马妈妈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