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锻造永不撤退的工作队

5月,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草原春正浓,鲜花盛开、牛羊遍野,一派勃勃生机。今年3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宣布阿鲁科尔沁旗退出国家级贫困旗县序列,脱贫“摘帽”后,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剩余人口如何脱贫,成为了当地面临的重要考验。

谢立军查看绒山羊合作社内绒山羊养殖情况。

47岁的蒙古族汉子谢立军,在乌和日朝鲁嘎查当驻村第一书记,已整整两个年头。前段时间,为防控疫情,他每日都要坚守在嘎查一线设卡检查、为牧民采买生活物资。如今,他和驻村工作队员们在疫情形势整体趋稳向好后,第一时间对贫困户、边缘户进行全面摸底排查,走访入户,询问近期生活情况,排查收入变化、劳动能力、健康状况以及帮扶举措落实情况等。

“巩固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果,是我们第一书记的重要责任。全嘎查牧民户人,贫困户原有37户97人,目前只剩1户1人因病还未脱贫,我们计划在今年6月底实现全嘎查脱贫。”说话间,谢立军来到脱贫户呼呢斯图家中,详细了解他家疫情期间的生产生活情况。

前些年生活困难的呼呢斯图,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于年脱了贫,脱贫后他依旧享受政策,年还通过扶贫项目购买了5头牛。“谢书记和驻村干部还经常主动到家里了解情况,帮我解决困难,去年盖牛棚预算元,他帮我协调后省了近一半的钱,真是太感谢他们了。”呼呢斯图笑道。通过发展养殖业,加上他还会些瓦匠活,一年能收入两三万元,脱贫后稳定增收不成问题。

在谢立军看来,只有壮大嘎查集体经济产业,才能让牧民们享受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为此,去年他和嘎查“两委”成员精心制定了重点人员帮扶计划,开展绒山羊产业化养殖,成立了由支部书记负责的绒山羊养殖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将购入的基础绒山羊承包托养给合作社,合作社用工时优先考虑雇佣有养殖经验的脱贫户。

“目前我们有存栏绒山羊多只,未来扩大投资生产后,年收入能达十多万元,通过党支部引领产业发展,我们将合作社收益的40%以上用于建立防贫减贫机制支出和嘎查集体经济发展公益事业,即使将来我离开这个岗位,也能确保脱贫户不返贫,带动农牧民共同脱贫致富。”谢立军告诉记者。

扶贫干部继续坚守岗位,保证了扶贫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31岁的郝西康,于去年8月担任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派驻阿鲁科尔沁旗新平村的第一书记。他与驻村工作队员们同吃住,共坚守,家住沈阳的他,近一年只回过家两次,把全部身心都倾注在了村里的脱贫攻坚工作上。

郝西康(中)在观察大棚秧苗生长情况。

该村56岁的郭亚丛是年的脱贫户,“考虑到该户收入水平较低,存在返贫风险的实际,我们为其制定了专门的帮扶措施。”郝西康说道。他通过多次入户走访和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决定聘请郭亚丛为村上“保洁员”,年工资收入元,加上去年多元的政策性补贴,确保了郭亚丛收入持续稳定。

新平村家家户户庭院很大,郝西康他们经过入户走访、外出考察,最终决定今年先发展50户的庭院经济,种植市场需求量大、收益高的红干椒。“以前种玉米,辛苦一年一亩地也就收入多元,改种红干椒后,平均每亩地能多挣一千多元。”郝西康介绍。3月下旬,他还联系了农资公司,为种植户提供红干椒的种子、化肥和农药,并签定了以不低于市场价回收红干椒的合同,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带领村民们用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是我们所有驻村干部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不获全胜绝不收兵。”郝西康语气坚定。

“为使驻村干部真正沉下身子、住在村子,我们为所有驻村工作队租住了村民闲置的独立院落,集办公、食宿于一院,方便群众来访,所有驻村之家全部悬挂队旗,让党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嘎查村内和群众心中。”旗委副书记魏二利表示,“同时严格执行驻村干部每周‘4天3夜’住村、帮扶干部每月入户走访至少2次的工作纪律,着力锻造永不撤走的工作队。”

“我们每年给予每个工作队专项经费1万元,旗直干部每人每天补贴元,在学习生活上给予驻村干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92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