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的羊全省舍饲养殖第一县羊产业发展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薛巍敏刘华东
环县的羊,过去因为肉好吃闻名天下。今天环县的羊,是因为饲养规模大、现代化产业链长、农民增收快而闻名全国。无论从喂养的草料到卫生防疫,还是从精准化育肥到优良繁殖,环县的羊产业已经成为全省养殖产业中农民致富最快最稳的“铁杆庄稼”。
环县有天然草场万亩,紫花苜蓿留存面积万亩,立足草场资源优势,环县历届政府利用10年时间,一张蓝图绘到底,把种草养羊作为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把发展养羊作为富民增收的主导渠道,大力推行“+”产业扶贫模式,形成了“种养加销”一条龙全产业链条,目前经济效益初步显现。年以来,环县累计脱贫户人,出列贫困村个,而到了年就实现整县摘帽退出。目前,全县剩余贫困村15个,贫困人口户人,贫困发生率从39.28%降为1.1%。这些变化最大程度上是羊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带来的。
饲草种植已成为环县羊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亿元村”有大梦想
初秋的环县,风和日丽。来到曲子镇西沟村,不时能听到羊的啼叫声,处处充满生机。
一走进村民骆军发的家,最显眼最“豪华”的就是家里新修的羊舍。他告诉记者,这里的小羊崽每只能收入0多元,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上半年卖羊的毛收入只有四万多元,但下半年行情逐渐好转,预计全年能卖到十二万元左右,“现在养羊日子比以前好多哩,收入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
骆军发在养羊的同时还把26亩地全部改种紫花苜蓿,一年下来养羊的饲料成本就能节省五万余元,“这些省下来的钱就是咱自己口袋里的了”。
骆军发正在精心照顾自家种羊。薛巍敏摄
如今骆军发自家的羊存栏达到只,一年下来净收入七八万元不成问题,对他而言,脱贫致富奔小康已不再遥远。
骆军发就是西沟村发展“养羊”产业的缩影。从年开始,西沟村按照70%土地种草、70%在家农户养羊、70%农民收入来自于草羊业模式,开展以产业兴旺带动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试点,为产业扶贫创经验,为乡村振兴探新路。
西沟村村支书刘小兵说:“我们充分发挥党组织统领经济发展的优势,探索推行‘党支部+联合社+合作社+社员’的村社合一模式,通过组织凝聚党员、党员推动产业、产业助推群众致富的党建引领脱贫致富新格局,促进产业壮大、农民增收、党建提标。”
西沟村动员户农户全部加入草产业合作社,户养殖户全部按就近原则加入7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产业关联农户入社全覆盖,真正把群众组织起来搞生产。同时,为了提高村里养羊舍饲化水平,推动生产标准化,西沟村围绕好地、好肥、好草、好料、好羊“五好标准”,紧盯繁育、育肥、推广“三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管控,着力构建全村统一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和全链条的产业体系。
“年合作社刚成立时,由于缺乏经验,我们养羊的效益并不高,打击了一些社员的积极性。痛定思痛,年开始我们决心积极转型,引进效益更好的湖羊,建立更专业的羊舍,提高标准化饲养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收益。”西沟村环县豪顺养殖专业合作社胡小东介绍,作为村办合作社,现在存栏量已经达到1多只,带动20余户贫困户共同脱贫致富。
想要养好羊,饲料品质是其中关键一环。记者了解到,西沟村依托高标准农田项目,对全村仅剩的坡耕地进行整修提升,实现牧草种植全部梯田化。按照有机肥使用率不低于80%的目标,逐步推进化肥减量清零,动员群众使用熟化处理的农家肥,对全村牧草地进行提壮增效,用有机肥种绿色草。截至目前,全村梯田紫花苜蓿面积1.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6%,全县排名第一位。
好法养好羊,好羊出好效。刘小兵表示,通过实行户繁社育、标准管控、统收统销的经营模式,西沟村自养户搞繁育,合作社搞育肥,联合社搞统售,“农户繁育的羔羊7日龄补饲,15公斤断奶后,统一交由合作社集中育肥,合作社按照羔羊育肥5月龄、达到45公斤同步集中出栏,联合社负责对接屠宰场,统一出售合作社的育肥羊,按照同标同质同价,实现效益最大化。”
羊养好,底气足。年底西沟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其中来自于草羊产业收入元,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74.3%,全县排名第一位。
年,在完成全面脱贫退出的基础上,为了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曲子镇党委政府把产业兴旺作为首要任务,按照升级进位的总体目标,提出了“金羊富民”三年行动。
曲子镇党委书记段斌杰说:“我们规划利用三年时间,到年西沟村人均养羊只、户均养羊只、全村养羊10万只,实现人均收入过5万、户均收入20万元、全村产值过亿元,力争把西沟村打造成甘肃省种草养羊亿元专业村、舍饲绿色养羊第一村。”
大学生组成拉拉队
在传统观念里,“羊倌”与大学生从来就不搭调,然而当记者来到环县中盛羊业发展有限公司见到95后大学毕业生许霞时,才知道大学生也能当个好“羊倌”。
年毕业于湖南司法警官学院的许霞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但她从来没有接触过羊。大学毕业后,她曾想回到家乡当一名警察,可参加了两次考试,都差了一点。年,环县中盛公司招聘大学生“羊倌”,她经过斟酌决定报名试试:“先有一份工作,有一份收入,不再向父母伸手要钱。”
如今,环县的大学生“羊倌”也能熟练做好羊群的看护工作。薛巍敏摄
起初,她只把这份工作当作“过渡”。年4月,许霞来到环县城东塬养殖场实地培训,“开始进入羊场,我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毕竟我小时候没接触过羊,不太喜欢羊。”说到第一次进羊场的体验,许霞边捂着鼻子边说,那种场面至今记忆犹新。
第一次踏进羊舍的时候,羊身上散发的气味使她作呕;羊的嚎叫声不时在耳畔作响;第一次捉羊时,羊粪沾在她手上;从羊棚里出来,一双白鞋变成黑色;吃饭前,用热水消毒,使劲地搓手;端起碗,满脑子都是羊声、羊粪……尽管如此,从警校毕业的她还是坚持了下来。
凭借着这股韧性和出色的表现,同年7月底,许霞顺利通过了培训时期的各项检测,被安排到环城镇冉旗寨合作社担任场长。当时的冉旗寨合作社有只基础母羊,几乎要靠她一人照料,“来到这里当场长,一切都从零开始,不仅要克服工作上的困难,还要克服生活上的不适应。”
冉旗寨合作社较为偏远,尤其是晚上,地势空旷辽阔,她一个人巡圈、上卫生间等还是很胆怯,起初她还给母亲打视频电话给她“做伴”,几天后,她渐渐适应了这种环境,独自一人行走在黑夜里。
日复一日地巡圈、打草、撒草,留意羊的变化。时间长了,许霞也不觉得苦和累了,反而觉得喂羊就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她离不开羊,羊也离不开她,尤其是春季,羊发病率高,为了保证羊的安全,她尽量不外出,工作一个月休假两天回一趟家。在她的努力下,冉旗寨从开始的只羊发展到多只。如今已被调往中盛羊业办公室从事人事工作的许霞回忆起当初养羊的点点滴滴仍是记忆犹新:“那段日子有苦有甜,已经成为我面对未来生活最宝贵的经验。”
作为临夏和政人的马文换,虽然学习的是兽医畜牧专业,但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大学毕业后能和环县的羊“打交道”。
“自己大学时期的女朋友是环县人,毕业后就想和她一同到环县发展,起初家里觉得我读完大学去环县‘放羊’,真是太丢人了。”马文换顶住家里的压力,靠着自己的专业技术和吃苦耐劳,不到30岁就成为环县城东塬养殖场的场长,管理着场区内1.2万只羊。
现在的马文换每个月工资有七千多元,年底还有奖金,去年和女朋成了婚,在县城也买了属于自己的新房,事业家庭双丰收的他直言,“这一切都离不开羊”。
环县是养羊大县,家家户户历来都有养羊的习惯,周期长、见效慢、科技含量低一直是传统“环县养羊人”的难题。去年,环县凭借大学生回乡养羊的群体优势,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养殖业社会组织——环县大学生养羊产业协会,名大学生领办、加入养殖合作社,加快羊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迈进。
“过去从环县走出去的大学生,没几个真正愿意再回来。”33岁的姬永锋是环县大学生养羊产业协会的会长。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他年回到环县时,大学生回乡“放羊”还是一件新鲜事。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加入到我们的队伍,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姬永锋表示,协会通过培训、示范、协调等举措,搭好台子,帮助有意愿的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创业。
记者了解到,从年至今,由环县人社、农业农村、畜牧兽医、扶贫、财政等部门联合中盛羊业公司共举办9期培训班,培训并安排名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到中盛等养羊龙头企业及湖羊养殖示范合作社就业,目前在岗大专及以上学历人。
至此,环县大学生养羊热潮全面掀起,这为环县养羊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农民养羊观念。
念好羊经发羊财
“我们编制‘环县羊经’,制定‘环县标准’,完善‘环县配方’,为羊产业创新发展强基赋能,为产业脱贫创经验,为乡村振兴探路子。”环县县委常委、副县长魏凯选告诉记者,环县坚持创建10亿元产值养羊专业乡、亿元产值专业村、5万元以上产值专业户的目标同步推进,计划用3到5年时间发展专业乡10个、专业村个、专业户2万户,打造百亿元级产业集群。
为实现这一目标,环县按照“粮饲统筹、种养结合,羊随草走、草随羊种”的思路,持续推进压粮扩草,调优种养结构。整修梯田万亩,以高产田、生物肥广种有机草,扶持龙头企业集中连片种好商品草,合作社就近流转土地种好订单草,千家万户种好自用草,每年种植饲草70万亩以上,多年生牧草留存面积达到万亩。购置投放1.4万台(套)牧草种收机械,组建了65个专业服务队,全程机械作业提效率,饲草亩产效益较种粮提高了1.6倍。
环县大力提升种羊繁育科技水平。薛巍敏摄
同时,从育好羊抓起,大力推广先进杂交繁育模式。建成全省“独一家”的高科技庆环肉羊制种基地,筛选引进南丘羊、无角陶赛特羊、白头萨福克羊等世界最优良种75只、冻精份、胚胎0枚,培育环州肉羊新品种,每年提供优质父本种羊1万只以上,开展湖羊良种纯繁选育,今年底湖羊饲养量可达85万只。二级杂交生产。依托个“+”养殖合作社和6万只商品肉羊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带动养殖专业户开展二元杂交,提高产肉性能,通过直线育肥,缩短养殖周期,获取最佳效益。
目前环县已建成育肥场4个,年出栏规模40万只,规划分期建设12个标准化规模育肥场,形成、国道线两条“百公里、百万只”育成示范带,打造全国“规模最大、质量最优”的标准化肉羊生产基地县。
在环县,家家户户种植晒干饲草降低养殖成本。薛巍敏摄
环县积极探索羊肉品牌化发展道路,支持中盛公司扩大产能,开发“中盛环有”系列产品80多种,年销售收入可达5亿元以上,并通过一鲜到底配送,中盛公司成为百胜集团优质羊肉供应商,产品畅销全国、远销香港、出口迪拜,每年出口创汇千万元以上。“环县羊羔肉”和“中盛环有”羊肉荣登全国十佳羊肉品牌榜首,获得全国绿色农业十佳畜牧地标品牌,成为第四届中国农业(博鳌)论坛指定产品和上榜品牌,带动环县羊肉平均溢价20%以上。
魏凯选告诉记者,围绕奶业振兴,环县支持建办18万吨乳制品加工场,建成全国最大纯进口良种奶山羊繁育基地,进口扩繁萨能奶山羊1万只,力争用五年时间达到20万只规模,打造西北最大的纯进口奶山羊繁育基地,形成60亿元级有机高端羊乳产业链。
年,环县羊产业持续发展壮大,羊只饲养量达到万只,全县羊业收入超过3万元的达到2.5万户,农民人均来自种草养羊收入达到元,通过发展产业脱贫的占到81%。
下一步,环县将继续坚持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全循环链、全价值链共建齐抓,全县上下众口一词念羊经,一心一意兴羊业,大力推行“+”产业扶贫模式,通过构建现代羊产业发展体系,打造国内一流肉羊生产基地,最终实现千家万户发羊财,助力推进乡村振兴。魏凯选说:“到年,全县羊只饲养量突破万只,羊业产值突破50亿元,农民人均来自羊产业收入突破元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