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男子捡到一颗石珠子,原以为不值钱,不
26年前,一名叫徐朗的山西男子,偶然在河边捡到一颗石珠子,他看着珠子外形圆润,认为能值一些钱,于是就将这颗珠子带回了家。
没想到这颗珠子竟然是“无价之宝”,竟有人出价上百万求购,不过,徐朗却并没有将它卖掉,而是一直收藏至今,据说现在这颗珠子的估价,已经超过了上千万。
那么,这颗珠子究竟为何如此值钱?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还需要从年开始说起。当时年满20岁的徐朗刚刚参加工作,在一家电器厂当会计。
因为徐朗为人和善、工作勤奋,所以他很快就得到了老板的赏识,到了年底,老板更是给他发了个大大的红包,而且还有十天的假期。
有了奖金又有了闲暇,徐朗就想着去外面,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于是他当即决定马上出发,目的地选在了新疆扎瓦。
之所以选择这里,徐朗也是听别人介绍,说这里既有历史名胜古迹,又有壮阔的自然美景,还能体验少数民族的风情,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自从知道了扎瓦这个地方,徐朗就一直心心念念,想亲自去一趟。
如今终于圆梦,这让徐朗异常激动,到了扎瓦正值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洒落在山间,仿佛给山石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高山、沙漠、蓝天、大河仿佛都增添了几分神圣之意。
徐朗在其间漫步,感受着扎瓦遗迹的沧桑,踩着阳光,呼吸着花草与泥土的芬芳,又融入到吹过的山峰之中。
这一天,徐朗沿着一条小河徒步旅行,据当地人说,这条河是喀拉喀什河的一条支流,沿途风光秀丽,还有多个旅游景点。
沿着河上游一直走,河面变得越来越宽,风随着潮湿扑面而来,沁人心神,十分的舒服,徐朗一边欣赏自然景色,一边拍照留念。
就在这时,河岸边的一块石头引起了徐朗的注意,只见这块石头在阳光下隐隐有光泽散出,他走进前才发现,竟然一颗石珠子。
徐朗拿起来仔细查看,发现原来就是一颗普通的石珠子,之前看到的光泽也不见了,徐朗心说难道是自己的错觉,但看这颗石珠子外形圆润,如果是天然形成,也是难得,于是徐朗就把这块石珠子放进了包里。
时间飞逝,一周的新疆之行很快就到了尾声,徐朗也回到了山西老家,很快就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
徐朗捡回来的石珠子,也被他忘在了脑后,一直到几天后的周末,徐朗在家收拾房间,整理到旅行包时,突然这颗石珠子就掉在了地上,徐朗这才想起自己在新疆捡到的石头,也没当回事,就放在了床边。
而到了当天晚上,就有奇怪的事情发生,这天皓月高挂,有缕缕月光从窗户照射进来,刚好照射在石珠子上,起初还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过了一会,这颗石珠子竟然又有了光泽,仿佛自己会发光一样。
徐朗晚上起来上厕所,刚好看到了这一幕,也是十分好奇,心说怕不是什么宝贝吧?于是拿起石珠子仔细查看,这一看才发现,石珠子上竟然有一道裂痕,光泽就是从这里发出来的,徐朗心想,一定是白天石珠子掉在地上裂开了。
而裂缝里竟然另有乾坤,他拿出手电筒一照,里面竟然藏着东西,好似玉石质地,于是他拿出小锤轻轻敲打,由于石珠子本身已有裂痕,受到外力打击,包裹在外面的石皮很快脱落,露出了它本来的模样。
徐朗打量了一番,原来石珠子里竟然还藏着一颗珠子,只不过这颗珠子全身呈乳白色,拿在手中温润厚重,更加难得的是珠子表面,还有隐隐山川的图案,一看就是一个了不得的宝贝,心里也不由感叹自己的运气,石珠子里面竟然还藏着宝珠。
这个意外发现,让徐朗惊喜不已,但又不了解这颗宝珠究竟有何特别之处,于是他托朋友找过了一位玉石专家帮忙鉴定,几人见面以后,徐朗把如何发现这颗宝珠以及它的神异之处,都给专家讲了一遍。
专家上手之后,目光就一直盯着这颗宝珠,嘴里更是连连惊叹,过了一会才对徐朗道明这颗宝珠的来历,原来徐朗捡到的这个宝贝,是上好的和田玉珠,它色如羊脂,白中微黄,明显是最上乘的和田白玉,又称羊脂玉。
其本身就有极高的价值,而上面的山脉图案,明显也是出自大师之手,雕工细腻,朦胧山脉仿佛与和田玉融为一体,更加难得可贵的是,图案中大山层峦叠嶂,连绵起伏,极具意境,专家推测这幅图案很有可能就是昆仑,又有天下河山出昆仑之意。
至于说它为何会发光,原来是宝珠被石皮包裹时,加入了萤石的成分,由于石珠子意外掉落,吸收到月光才会发出微弱的光芒。
专家又对外层石皮进行了鉴定,发现这颗宝珠起码藏在石皮下,至少有百年的时间,极有可能是有人为躲避战乱,才把宝贝藏于其中,只不过后来遗失,最后被徐朗无意中获得。
徐朗获悉了宝珠的来历,知晓图案的寓意,更是爱不释手,每天都会拿出来欣赏一番,于是给又宝珠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叫山河珠。
经过鉴定之后,山河珠的消息很快就在业内传开,不久就有人上门求购,虽然极品和田玉稀有,但山河珠的寓意更是难得,因此就有人当场出价万。
但徐朗不为所动,始终认为山河珠与他有缘,坚持要把山河珠当作传家宝传承下去。因此到了今天,徐朗的山河珠也没卖,如今上好的和田籽料已经炒到一克十万元,这颗分量不轻的山河珠价值已经超过千万,如果再加上昆仑图案,其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8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