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小渔为了绿卡假结婚,小渔却不知道

别人都说小渔出国特别轻松,“人家为出国都要自杀或杀人啦,小渔出门乘凉一样就出了国。”

那个年代很多人为了出国削尖了脑袋,故事发生在悉尼,严歌苓说这是个“把人活简单活愚拙的都市”,简单愚拙用通俗的话解释就是,一切朝钱看。

在江伟出国前几个星期,小渔和他在一起了。此后,长达半年的时间,两个人没有一丝联系,小渔突然收到了一封信件,就这样出了国。

我们总以为离开一个城市就是一个新的开始,殊不知,生活这种东西,从来不会因为换了地方,就收起它的爪牙,只会在你最不设防的时候,给你一拳。

小渔每天去工厂打工,周末去上课,而江伟上午打工,下午上课。两个人总会在一起吃晚饭,开始的生活虽然苦,但小渔肯定是甘之如饴的。直到有一天,为了身份,江伟提出:“你去嫁个老外吧?”

谁说只有女孩子在乎是在宝马车里笑,还是自行车后座笑?在一眼望不到头的贫穷里,多少真心都付诸流水。在日复一日的贫穷里,江伟最先对生活举起白旗,他想通过牺牲小渔来获得身份。

少脑筋又好心眼的小渔不出意外地同意了。也许是因为江伟描述的美好未来,也许纯粹是因为江伟,但小渔却不懂,有了身份,他们也并不能够摆脱穷人身份,而穷人,是不配拥有爱情的。

小渔十七岁就做了护士,从男人的角度看,小渔是个笑得特别好的人,因为她“笑得毫无想法”。小渔长成什么样呢?“不高不大,却长了高大女人的胸和臀,有点丰硕得沉甸甸了。”这种女人好生养又没什么心思,是男人眼里做老婆的好人选。这些人并不在乎小渔想什么,最好是什么都不想。

在张艾嘉镜头里的小渔是世俗理解的美好,为什么出国?因为江伟的妈妈希望我出来陪他……而在严歌苓的笔下,小渔就像是一个没有生气的物件,在江伟眼里,在其他男人眼里,她也许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花瓶。

对于小渔,出国,可以的,哪怕是奔着一个虚无缥缈的未来,为了一个几乎陌生的人;江伟把她当作自己的所有物,要求她为了绿卡嫁给一个陌生人,也是可以接受的。

小渔是典型的东方女性,在父权社会成长起来的女孩,单纯而顺从,善良而不做作,所有美好的形容词都可以用在小渔身上。

但对于她自己的生活,却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她与生活之间隔着一层透明的膜,你可以透过那薄膜看到外界的世界,又好像隔着遥远的一段距离。

对于那些不平事,她坦然接受,你却在旁边急得跳脚,然后再回你一个灿烂的笑容。就像是往烧起来的炭火上面轻轻地浇了一盆水,火是灭了,那烟还徐徐升上来,你心里的那口气如鲠在喉,咽不下去,又吐不出来。

“哪来的小渔这么个女孩,自己凑钱去受一场贱。”要和一个陌生人生活,同进同出,还要当着移民局工作人员的面做各种亲密动作,很多女孩不能忍,但小渔和江伟凑了一万五,找了个六十多岁的意大利老头假结婚。

开始,江伟劝小渔,“一万五,老头不瘸不瞎,就算公道了。”结婚仪式的时候,江伟就非常不快活,好像自己的所有物被别人给玷污了一下,回到家里,他大发脾气,让小渔把口红擦掉。

她想哭,但见他伏在她肩上,不自持地饮泣,她觉得他伤痛得更狠更深,把哭的机会给他吧。不然两人都哭,谁来哄呢。

江伟哭,觉得委屈,也许因为爱,但绝对没有对小渔的心疼。更多的是贫穷的现状带给他的屈辱,在异域、在陌生的文化、在强势的西方文明前,他男性尊严受到了伤害和打击。

除了生活的窘迫,贫穷还带来了敏感和多疑。小渔要收拾房间,江伟会生气,会发火;一个“我们”都让他恶心又愤怒,他常常口出恶言,“老夫少妻日子过得去有油有盐!”甚至在公寓外面监视小渔和老头的生活。在假结婚的一年时间里,江伟慢慢把自己从加害者身份变成被害者,仿佛他是那个被背叛的人。

小渔的牺牲在江伟这里渐渐变了味。

富贵里养出来的女孩大多天真不知事,而贫穷则往往将人淬炼得刀枪不入,他们的嘴就像淬了毒的利箭,针针见血。

江伟穷,但他不会因此少去夜总会,也不会少下馆子,更不会因此戒烟。他只会闹,对所有惹得他不满的人。越是贫穷,越是放纵,在某种程度上面,贫穷已经成为他们最好的借口。

而那个意大利老头,靠贩卖自己生活,从来没有什么正经职业。在结婚仪式上面,他就以租西装和染发赖走了小渔一百元,涨了三次房钱,甚至以各种明目让小渔承担家里一半的账单。

贫穷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心穷,经济状况可以通过劳动改善,但渗透骨肉中的贫穷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讨价还价和斤斤计较。安贫乐道不存在于江伟这种穷人间,他只会通过践踏其他更难的人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就像老头明知道小渔的房钱是从上下班的火车费里面省出来的,也不会因此减少房租;就像江伟在海边遇见卖艺的老头,他会嫌丢人,留下小渔自己一个人走了;就像跟老头生活几十年的瑞塔说的,“他对我像畜生对畜生,他对你像人对人!”

真正的穷人通过醉生梦死的生活来自我欺骗,他们对地位高于他们的人卑躬屈膝,对不如他们的人嗤之以鼻。

我得找那么个人:跟他在一块,你不觉得自己是个母畜生。怪吧,跟人在一块,畜生就变得像人了;和畜生在一块,人就变成了畜生。

瑞塔在离家之前跟小渔这样说道,瑞塔和老头生活了几十年,两个人唱歌拉琴喝酒,抱团取暖,每一天都像世界末日一样。生活再穷,老头也没有出来卖过艺,两个人就生活在自己的王国里,捂起耳朵。

小渔来的那一年,老头慢慢改变了,杂乱无章的房子变得整齐,他开始外出卖艺养活自己,开始顾及到旁人的感受,不再敲诈院子里停车的人,老头好像找回了以前的自己。

生活除了活着、苟且偷生之外,还应当有别的东西,人和人的结合不像畜生,只有生存的本能,而大部分的人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丢失了原本宁静文雅的自己。小渔的纯洁、干净唤醒了老头,让他努力像个人一样生活。

故事的最后老头中风了,他送给小渔一张火车月票,作为一个迟来的道歉。而江伟咬牙切齿,让小渔讨要三天的房钱,“好像他是这一年唯一的牺牲。好像这种勾当单单苦了他。好像所有的割让都是他做的。”小渔就像是羊脂球,慷慨地牺牲自己却只换回鄙视和唾弃。

小渔唯一的反抗是答应了老头的那个“要是……”。小渔终于从一个摆件变成了有自己思想的人。小渔终于拥有了绿卡,但是她换不回江伟的爱情,因为江伟的“穷”,他注定对小渔的这段经历耿耿于怀,他注定把自己摆在受害者的位置。

图片来自于张艾嘉电影《少女小渔》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21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