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菜名中带有羊的小吃里,其实没有真
中国人的菜单中,总有很多外国人不理解的美食,比如沙蒜不是蒜,麦虾不是虾,鱼香肉丝没有鱼……其中还有几样小吃,名字中有“羊”,实际却吃不到羊。
中国人爱吃羊,老北京吃羊蝎子,山西人冬天喝羊杂汤,新疆羊肉串最有名,内蒙烤全羊颇负盛名……羊的吃法太多了,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味。还有一些小吃,也以“羊”命名,但食材中却没有用到羊的任何一个部位。每种小吃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
五虎擒羊,济公和尚所创
在浙江天台,有一种类似春卷的小吃,名为“饺饼筒”,俗称“五虎擒羊”。与春卷不同的是,“五虎擒羊”中包裹的“五虎”是固定的——鸡蛋皮、猪肉糕、猪肝、煎豆腐、猪肉片;至于“羊”,则是各种时令蔬菜,必不可少的有笋丝、荸荠、粉丝、菜梗等;外皮则是油脂摊成的皮,又薄又香又软。
饺饼筒,又名“五虎擒羊”相传“五虎擒羊”的原创者是“活佛”济公。当初济公在国清寺当和尚,看着庙里每日剩下不少菜,觉得十分可惜。于是他就想了个办法,用天台当地的“糊拉拖(类似于饺饼皮的一种面皮)”卷起来,就成了美味的卷饼。
经历了近千年的传承,“五虎擒羊”成为了天台当地的风味小吃,曾以“济公卷饼”的名字在上海世博会亮相。
蛋清羊尾,舒婷为之作文
舒婷在《大美临海》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述:“……热腾腾软酥酥香喷喷,唇齿来不及盘点个中真谛,嗓子眼已经彻底没收了……”舒婷笔下又热又软又香的,就是能让她在街头极不雅观地捧起来吃的蛋清羊尾。
蛋清羊尾,台州市临海市的传统小吃,被列入了《中国菜谱》。别看“蛋清羊尾”这个名字听起来挺唬人,其实它只是一道甜点,主要原料是蛋清和豆沙。
酥软香甜的蛋清羊尾做蛋清羊尾,要先把豆沙搓圆拍生粉备用,蛋清打发后拌一点生粉搅成糊状。豆沙裹上网油后,再包一层面糊下锅,炸好后撒上白糖,就可以趁热吃了。
金黄色的丸子出锅的时候,很多人就明白了“蛋清羊尾”名字的由来了——以蛋清为食材,炸出的豆沙丸蓬松酥软,形似羊尾,起名为“蛋清羊尾”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羊脚蹄,“仙鹿下凡”的印记
临海名吃“羊脚蹄”,形似羊蹄,据说与唐朝建造台州府城时“仙鹿”下凡的故事有关。
初建台州府城时十分不顺利,屡建屡塌,这可愁坏了督建的尉迟缭。偏偏天公也不作美,在众人无计可施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雪,山脊无处可寻,工程无法进行。不料雪后有一头麋鹿从山上奔下来,稍顿足后又转身而去,消失了。
羊脚蹄,由“鹿脚蹄”演变而来尉迟缭仔细观察了一下麋鹿的足迹,大为震惊,下令让众人沿印迹筑城。这次的工程竟十分顺利,没几天就完工了。尉迟缭惊叹前几日雪中的麋鹿是“仙鹿”,赶紧让人将快要消失的鹿蹄印拓下来,后来被人做成了鹿蹄形状的面点。
时至今日,当初的鹿蹄逐渐演变成了羊蹄,分成四瓣撒上芝麻的“羊脚蹄”也成了台州名点。
羊角粽,“三香”凉粽寄乡情
中国人过端午节吃粽子,根据口味可概括为“南甜北咸”,形状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在广西天等、湖南汨罗等地方,人们吃的粽子却“长相奇特”,像是连在一起的小山羊角,所以名为“羊角粽”。
上好的“羊角粽”有“三香”——米香、叶香、料香,从佐料到糯米再到粽叶,都要选最好的材料。尤其是粽叶,以野竹叶为最佳。
羊角粽,形似小山羊角每年端午节的时候,总能在网上看到有人买了原料想要学妈妈的样子做羊角粽——糖水煮好了,粽子包好了,碱水也泡过了,却总是和记忆中的味道差了一些。这时候人们的乡情最容易被勾起——一个小小的粽子里,包着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羊角粽里没有内馅,满满的都是最原始的糯米和粽叶的味道。羊角粽一般放凉了再入口才最美味,它也因此被称为“凉粽”。
关于“羊”的小吃很多,有的是形状相似,有的是含义相近,还有的背后有一个关于羊的故事……无论这些小吃如何得名,都证明了中华美食背后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是一座值得我们去了解去探索的文化宝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