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字从遇见你解说词二

白癫病有治吗 http://pf.39.net/bdfyy/jdsb/220803/11387079.html

6文

中国人的生活中充满了文字,也充满了“文”这个字。

在殷商时期的龟甲上,“文”字所展现的是,一个人站在那里,胸口有一颗心状花纹。

晚清学者破解了它,它的意思是花纹或者文身。那么,文身和文字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是如何同时凝汇在同一个字上的呢?

上古时代,巫史一体,部落中负责文身的巫师,也是掌握文字、记录历史的史官。传说汉字的缔造者仓颉就既是巫师,也是黄帝的左史官。

相传,仓颉造字时,借鉴了结绳记事的绳结,观察了走兽鸟禽的爪印,参考了掌心的纹路,顺应了星辰的方位,结合了山川的走向,汉字走势钩沉,于是应运而生。

上天看到仓颉造字,知道人类再也不满足于耕作饱腹,担心这会引发饥荒,故此让粟米如大雨般从天而降。文字令人类能够积累经验与传递智慧,这使得曾经高高在上的鬼神失去了被敬畏的资本,它们只能夜夜哭泣。

而文字的含义从文身演变到文化,还要追溯一段年前吴国祖先太伯的故事。“太伯始祖,至德名扬,大吴吴氏……”

每年,作为太伯的第代传人,吴贤萍一家都会来到苏州的泰伯(太伯)庙进行祭拜,而太伯和其弟弟仲雍又有一段文身断发的传奇故事。

据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周朝的祖先亶父因宠爱孙子,有意传位于其父三子季历,但碍于传位长子的世袭传统,心中纠结而郁郁不乐。

长子太伯和次子仲庸察觉到后,为成全父亲的愿望,前往蛮夷之地,文身、断发,放弃王位。

《史记》记载,“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商周时期,文身往往是野蛮的象征,不为中原社会推崇,两位满身花纹的王子自然再无可能继承文明社会的王位。

而使他们放弃王位的侄儿,日后成为了著名的周文王。

但也正因两位王子的到来,江南地区迎来了中原文明之光的照耀。为了纪念,人们保留了文身的传统,久而久之,本来用作形容花纹与文身的那个符号,逐渐因为这两个满身花纹而又传播文明的贵族,变成了一种气质、一种文化的体现。

无论是文身还是文化,“文”都仿佛一个人优雅地行于世间的样子,那个优雅,就是他的“文”。而我们的文字被称作“中文”,细细想来,这个词汇本身就有十足的美感,位于中心国度的美丽花纹,这就是“中文”。

7笔

这个符号所代表的是一件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品,几乎每个人都用过它。它的右半部是一只手,手中的细杆是什么呢?这个字是“笔”。

甲骨文中就有这个字,证明商朝就已经存在用竹竿和兽毛制作的笔了。小篆的“笔”在末端多加一横,同时增加了“竹”头表示材质。隶书则把下面的笔头平直化,从而失去了最初的象形特征。北齐时期,上“竹”下“毛”的简体字就已经出现。

即使在如今,生产一支毛笔也需要至少几十道工序,笔头多用牛、羊、黄鼠狼等动物的毛发。

选毛,全凭眼力和指尖的通力合作,不容丝毫马虎。选好的毛发平直顺滑,必须从长到短紧密排列,剔除存在瑕疵的毛,因为哪怕只有一根,都会影响笔锋的挥洒。

这还不够,超过24小时的“汗蒸”“桑拿”、摊凉,使得毛发内多余的油脂都被析出,这样的笔头才有资格捆扎装杆。

在一些特别富足的朝代,毛笔甚至发展出了奢侈品的倾向,笔杆材质千变万化,黄金、玉石、翡翠……

所以,千万不要被贫穷限制了想象力啊。

自从毛笔出现以来,中国人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文化的方向,随之而来的墨、砚、竹简,都一一应运而生。

当人类文明进入科学时代,有好事者开始分析书法艺术的力学原理。经过分拆人们发现,写一手好字需要适当的弹力、摩擦力、重力、表面张力同时配合,这还没完,还要加上墨汁的流体力学,掌控一种黏滞力,当所有的力圆柔于一,恰到好处,才能达到力透纸背,笔走如龙的效果。

饱蘸浓墨,柔软自如的笔尖,随着手腕的发力不同,留下或写意、或工整、或饱满、或干枯、或灵动、或沉郁的笔触。随着毛笔的诞生,书法就此成为中华文明的符号。

从古至今的无数文人几乎集体沉迷于这项看似简单却饱含情感的艺术中。同样的诗文典籍被每一代的书法家反复抄写,后人不断与前人通过书法隔空对话,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旨趣。在五彩墨迹的点染中,中国的古人更是开创了独特的美术流派,留下了一长串流传千古的画卷。

今天,笔已经不再特指毛笔,同样可以指代各个时代的书写工具。由书写工具的本义引申,笔既可以代表笔画的数量,又可以代表书写留下的笔迹。可以说,有了“笔”,璀璨的中华文明才能被记录下来,这才是大手笔啊。

8册

这个看似神秘的符号,今天,它的写法是这样,对,它是“册”。甲骨文的“册”是一个很玄妙的存在,它的样子一望便知,是把竹片或木片用绳子系在一起。

最早的“册”原料是竹子,古人把坚硬的竹子截开,削成20到70厘米长、1厘米宽的长条,再用绳子把它们串联起来,册就完成了。人们用毛笔在竹片上写字,保存时则把它们卷成一卷一卷,后人所说的“万卷书”“书卷气”也由此而来。

从商朝到汉末大约年间,中国人一直使用竹简记录文明。相传孔子晚年好读《周易》,捆扎竹简的绳子磨断了好几次,韦编三绝不仅体现了孔子好读书,更说明竹简极易损耗。

不仅如此,沉重的竹简更是“体重”超标,终究逃不过被迭代的命运。

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应用,大约在魏晋时期,纸张成为了主要的记录材料,现代意义上的书本终于出现了。“瘦身”成功的册成了这样,竹简的痕迹仍然存在,竖条状的区隔昭示着它的前世今生。

中国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从雕版到活字,册页的排版更加灵活,印刷的速度和精度大大提升。

古老的文明迎来了一场知识记载的革命。

对于中国古人,承载着先贤智慧的书册是神圣的,因此书籍的装帧也格外讲究,其形式更是几经变革。

而线装书的出现,更标志着中国的册页制度日渐成熟,线装的每一步都是强迫症患者眼里的绝美瞬间。

理料、折页、齐栏,追求近乎苛刻的整齐,包角使得书角不易磨损,纸针和丝线由内而外为书背提供双保险。由于这种装帧形式经久耐用,方便阅读,很快蔚然大观,于是线装书几乎成了中国古籍善本的同义词。

虽然书写载体的材质不断改变,册,作为书籍量词的本义却没有改变。据初步统计,国内汉文古籍存世总数超过万册,品种约20万。

由此,以文字为载体的文明信息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至今,从未中断。跨越漫漫年,当代人摊开曾经的书册竹简,仍然可以读,还读得懂,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文明的奇迹。

9典

这个符号记录的是古人生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刻,这个字是“典”。

一场祭祀仪式开始前,人们将祝告的话事先刻写在册上,然后双手捧册,恭敬地将其奉献于神前。一个异常恭敬的场景就这样固化在了字形中,被记录下来。由此可见,奉上的这捆典册是有多么重要。

是的,典的本义就是最重要的文献、书籍。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典,五帝之书也”。可见,能称为典的文献,无疑是极为珍贵、神圣的。

时光荏苒,“典”的意义虽历经演化,但这份庄重却一直沉淀在了汉语言之中,我们常说的“经典”就源于此。

同样的,“典礼”“法典”“典范”这些词汇都隐含了一个相同的暗示:此事非常重要。“典”延伸为“典礼”,成为盛大仪式的代名词。

成人典礼、结婚典礼、拜师典礼、祭祖大典,虽然典的形式因每个时代特征而略有不同,但我们仍能从缝隙之间窥探到延绵千年的典制礼法。

无论是书中的法律规范,还是典礼中的典制礼法,典都有一层庄重感,而这种庄重感也慢慢渗透进我们对美的追求。

典,庄重有据,雅,高雅而不浅俗,于是融合了这类标准的美,便是典雅所具有的品格。东方古典美学中对典雅的追求一直都经久不衰。在古代文艺创作中,典雅之美无处不在。

文辞中有一种典雅,文笔风清骨峻,雅润有致;书画中有一种典雅,画风虚实结合,神形相融;乐舞中有一种典雅,音律韵味悠长,意蕴绵延;建筑中有一种典雅,造型雄深雅健,端庄厚重。可见,典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里极为重要的美学范式之一。

从书中的典章,到庄重的典礼,再到东方美学的典雅,典,早已超脱其形,化成我们的历史、仪式、审美、人格,融入中华文明的根基深处。

10图

这个符号很多人认识,因为它和现代汉字中的形象几乎没有差别,它就是图,原指古代在皮、绢等材料上标画城邦乡邑及边界的示意资料。

“图”字最早见于金文,方框念“口(wéi)”,表示范围,类似小人的图案念“啚(bǐ)”,是“鄙”的本字。周代将家划为一鄙,每县有5鄙,两个字合起来组成“图”,划定城市区域。

在古代,一张小小的地图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主权,谁拥有了地图,谁就能以上天视角俯察这片土地。譬如荆轲,为表诚意,打入秦宫,他献给秦王的除了樊於期的首级,就是一张燕国督亢地图。秦王展开地图,图穷而匕见,秦王大惊,拔剑不能,连连退却,荆轲持匕首追击,最后掷出的匕首被立柱挡住,行动失败,荆轲壮烈牺牲。

想测绘山河大地,全凭手和脚可不够。

在山东武梁祠画像石中,伏羲和女娲手中分别拿着一件工具,这便是规和矩。固定规的一端旋转,便可画出完整的圆,矩不仅可以画直角,还能利用日影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

汉代时出现了一种独特的丈量工具“记里鼓车”,这种车分两层,每层有一个木人,车行一里,下层木人击鼓一次,车行十里,上层木人敲铃一下。驾车人只要记录鼓声和铃声次数,便可以计算出马车行过的距离。

利用传统测绘技法,中国古人在人类地图绘制的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山川、河流、城郭都在二维的世界里得到了记录,其中又以完成于宋代的《禹迹图》最具代表性。

你看,这密密麻麻的方格像不像现代的经纬线,这种方格制图法被称作“计里画方”,以每百里折为图上一方为比例尺,“计里”是为了在图上量算长度与面积。

这种方法始于晋代名臣裴秀,他提出了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时至今日仍是现代地图的根本,有学者将他称为是与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相并列的世界地图先驱。《禹迹图》在水系线条的刻绘上,使用了以粗、细表示上源到下游的不同特征。黄河、长江等大水系主流突出,分级明确,反映出流水由小变大、河面由窄变宽的实地情况。

进入信息时代,辽阔的山河大地以数字的形式得到了更加精准的记录,世界似乎从未这样触手可及。而由“地图”的本义引申,“图”字逐渐指代一切由绘画产生的形象,变得无处不在。

我们描绘美好未来,也常用“宏伟的蓝图”来形容。其实,“图”反映的是人认知世界的能力和决心。

#纪录片推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3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